请输入搜索信息

专题专栏

语言文字

医学“普通话”要用起来

发布时间:2024.04.08点击:11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修订《常用临床医学名词(2019年版)》,形成了《常用临床医学名词(2023年版)》。《常用临床医学名词(2023年版)》收录了32个临床专业的常用词汇,包括中文正名、英文名、中文又称和曾称。这也意味着2023年版医学“普通话”来了。

我国对临床医学名词标准化的探索起步于现实需求,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对同一概念的表达形式不规范、不统一,同一个名词多义,部分医务人员习惯用口头语、通俗语的现象。比如,将脑梗死表述为非规范的脑梗塞,将心律不齐错误写为心率不齐等。普及临床医学“普通话”,有助于提升医疗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提升临床诊疗效率和质量,促进医学信息在医疗机构、科室以及医患之间更好地互通共享。

普及临床医学“普通话”,是保证病案首页书写规范,推进各医疗机构间电子病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的需要。有些大病、疑难疾病患者会经过多家医院的诊疗,电子病历便是上级医院医务人员诊疗的重要参考。使用统一、规范的医学名词,可以保障患者医疗记录的一致性、连续性、完整性,提升疾病诊疗效率。同时,病案首页是重要的医疗统计信息来源,使用规范、统一的医学名词,更方便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对病历信息进行分析利用,得出有效、可靠的研究结果。

普及临床医学“普通话”,便于医学新理论、新技术的准确交流与传播。论坛、讲座、医学期刊等是医疗卫生领域内传播前沿动态、进行思维碰撞的重要平台,在推动学术研究及学科创新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这些场景中,使用的临床医学名词术语是否规范、统一,影响着传播效率。

普及临床医学“普通话”,可以助力健康科普工作不跑偏、提速度。近年来,为了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推动疾病防治关口前移,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开始在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科普工作。根据《数字时代中国医生健康科普评价报告》,虽然医生科普工作蓬勃发展,但一些科普内容解释与转译不到位,一些医学专业术语与民间流行医疗术语交叉混合,造成语义混乱。让临床医学知识走“大众路线”,为更多人所熟知,需要做到临床医学名词的统一规范使用。

(来源:健康报,作者:孙惠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