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信息

媒体视角

媒体视角

解放日报8版:澳门新甫京娱乐娱城夯实教育之基高质量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发布时间:2024.06.07点击:10



 2023届毕业典礼

国医大师刘嘉湘临床带教、指导科研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人才是中医药振兴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根本基础,传承创新并重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澳门新甫京娱乐娱城准确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定位,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同加强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结合起来,有力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课题。

厚植海派中医深厚底蕴,敢为人先革故鼎新,始终把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建立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学校在近70年的办学历程中,以首任院长、著名中医学家程门雪“继承与发展并重”“中西医并重”的办学指导思想为指引,走出了既符合医学高等教育特征,又体现中医药特色的人才培养探索之路。

学校在20世纪80年代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率先探索学分制改革,突破了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制度瓶颈。1991年作为全国中医教育改革试点单位,率先兴办长学制专业,构建了中医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体系。

2007年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2009年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的要求,率先试点医教协同临床医学教育模式改革和人文通识教育改革。

2015年至今先后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和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改革项目,2020年新开设了全国首个院校-研究院合作专业本博连读中医学“屠呦呦班”和全国中医药院校首个医工结合的智能医学工程专业。

由此,学校初步构建了拔尖创新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等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方向,学校党委书记曹锡康认为,既要充分认识我国教育面临着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也要全面应对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人口结构变化给教育带来的挑战,前瞻规划、需求导向、动态布局学校的学科专业,从而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优秀文化传承为核心,形成“五育并举”、具有中医药特质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作为中医人文通识教育改革试点单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传承为核心,面对现代医学教育专才导向下存在的短板,注重培育学生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广阔的学术视野。

学校原校长、国医大师严世芸教授认为:“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是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价值的融合统一。”正是源于这份对文化之根、从医之道的坚守,学校整合了散在的公共选修课程,完善了人文、社会、自然科学、艺术审美、跨文化交际等七大模块的通识课程体系,建立了集现代体育项目、传统保健功法于一体的体育俱乐部制度,同时每年在为期4周的小学期阶段性实习中设置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劳育学分,为全国中医药院校乃至医学院校提升医学人才发展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与此同时,学校持续探索将医德医风教育、医学人文教育有效融入每一堂专业课。学校张黎声教授在人体解剖学课程中第一次尝试将“大医精诚”的思政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该课程成为全国课程思政的引领课程和代表课程之一。目前,学校不仅实现了“百门示范课程为先导,百分百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功能”的工作目标,还组建了由50名专业课教师、管理服务人员与辅导员共同组成的“服务学生成长导师团”,实现了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两支育人队伍的有效融合。2020年以来,学校先后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重点试验高校,立足课程思政、通识教育、社会实践三大教学主阵地,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内化和转化。

坚持传承创新融合发展,探索“现代师承”路径,整合高水平医疗、科研优质资源支撑人才培养

学校以中医经典教学模式改革为契机,依托以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命名的“沛然计划”项目,打通基础—临床、本科—研究生教育资源,优化序贯培养路径,建立“名医名师+教学团队”的有效机制,保障学生跟师学习的时间、空间、师资。

学校遵循学生中医思维形成规律和知识、技能掌握进程,通过“三段式”中医经典课程群,形成“基础导读—精读研习—群揽各家—病房教学”学习路径,切实将经典教学贯穿培养全过程。“名医进课堂、名师下临床”的教学团队活跃在四大经典课程及中医经典导读、中医各家学说、中医经典与临床课程课堂和附属医院的示范教学病房、教学门诊。2021年学校进一步优化“沛然计划”项目,强化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人才培养,从新生入校学习院士、国医大师、学科领军人才领衔的“沛然计划导航课程”,到每年小学期进入经典研习夏令营、“与名中医面对面”临床跟诊,再到硕士阶段的“基础+临床”双导师制,不断引导学生探索中医传承的脉络。2023年起学校又专门设立了“面向临床的中医经典理论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每年支持10项左右的博士研究生招生专项,为每一位博士配备“基础+临床”双导师,以“师生研究团队”的师承新模式推动探索中医传统经典与临床应用的结合。

随着学校主干学科进入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学校更加重视科研导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指导作用,通过整合校内的科研教学资源,成立了面向基础前沿进行研究探索的交叉科学研究院、以文化引领为主攻方向的科技人文研究院、致力行业产业转化的创新中药研究院,形成了科研教学一体化的开放性、跨学科平台。高层次科研人员不仅承担研究生带教任务,还与专任教师共同开设本科生科研基本素养课程、自主设计性实验和课外科技创新项目。学校首席教授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融入课程教学,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2024年,学校科技处和教务处联合制定了国家级实验室、国家级项目向本科生开放的实施细则,进一步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提升学科前沿探索能力强基蓄力。

锚定中医药现代化要求,对接产教融合需求,构建应用型复合型健康服务产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校充分认识到“中医药+”产业人才是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与多元价值、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核心关键,始终稳步推进医学相关应用型专业建设,并把建设新兴交叉学科专业作为新一轮发展重点,培养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医药融通、医工结合、医管复合型人才。

学校以培养落实国家战略和关键产业发展急需人才为己任,加强战略紧缺和新兴交叉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校的生物医学工程、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是全国中医药院校首批医工结合专业,以培养“掌握现代工程学、信息学方法与技术,也熟悉中医理论与应用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探索2年基础课程学习+2年工作场景实践学习的培养模式。前期课程注重夯实工程学科与医学学科的基础,后期注重构建“项目导向”“产出导向”的实践体系和评价体系。学校校长季光介绍,医工结合专业瞄准的是能够融合多学科优势,解决中医智慧诊疗和智能装备、健康大数据和互联网医疗事业发展关键问题的人才,要打破学科间的知识壁垒,就要探索知识构建—场所实践—研究设计—实景应用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课程学习、毕业设计就是为行业解决问题、开发产品的过程,也是催发和产生新质生产力的过程。

学校设立了康复、中药、中医人工智能三个现代产业学院,借助校企共研、互聘机制,开设“定制课程”,共建实践基地。先后与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泰州中国医药城、上药集团、星环科技等多家单位建立了教学合作关系,从成果推广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出发,深度分析专业发展需求,确保学生在企业导师与学校导师共同指导下完成各类实践,形成“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产学研用良好合作生态,也先后获得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上海市重点现代产业学院的支持。

深化国际交流对外合作,拓展文化传播新空间,中医药国际教育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正式生效,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标志着以上海专家团队为核心的几代中医人数十余年的努力最终取得了宝贵成果。

澳门新甫京娱乐娱城的国际教育起步于1975年,当时由卫生部、外交部和外经部正式发文批准举办第一期“外国医生针灸学习班”。经过近50年的发展,学校目前与23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家海外院校、医疗科研机构、国际组织等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留学生的占比达到20%,是全国医学院校中留学生占比最高、生源地国家最多的高校之一。学校全力打造“留学上中医”国际教育品牌,中医学课程体系和管理标准被泰国、马来西亚全方位引入,并向东盟地区形成了广泛辐射。2019年中医药技术与现代理疗课程成为马耳他大学健康学院理疗系必修课程,2021年学校与法国里昂第一大学东部医学院合作开设中医气功健康防病选修课程,中医课程首次进入法国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

学校药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举办20年,积极引入细胞生物学、生物分析学等外方优质课程,学校与伦敦都市大学共同制定教学方法、毕业论文答辩标准。康复专业积极引入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美国杜肯大学等国外高校和组织的优质师资以及心肺疾病物理治疗、发育障碍作业治疗等优质课程,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标准、专业建设标准、职业(行业)资质标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通过海外课程学习和课程见习,对接日本临床工程师培养目标和要求,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和成效。同时,学校与境外20多个知名医学院校建立学分互认制度,开发高质量“海外名师课堂”和海外访学项目,近五年有近30%的学生拥有了短期访学、游学经历,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针灸推拿英语方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3个月的海外课程学习已经纳入人才培养计划,2021年学校率先招收中医药标准化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学校也在中医药“走出去”战略中,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卓越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的起点。为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对接产业化的需求、迎接国际化的挑战,需要高等中医药院校强化顶层设计,注重整体布局,做到统筹兼顾。只有坚持以高质量为统领,在守正创新、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砥砺前行,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大坐标系”中找准发展方向,践行好教育服务“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

本文发布于《解放日报》8版,2024年6月7日

Baidu
sogou